九嶷思法 | 江永千年紫荆花语,何以调解今朝“法结”?
2025-08-19 15:14:0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湖南法治报 | 编辑:左爽 | 作者:杨友林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660

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友林

当广西果农容某苹与湖南村民罗某云因3800元假苗款剑拔弩张之际,谁曾想一树紫荆竟成破局密钥?2025年初春,江永县粗石江镇司法所以“朋友情,两地亲”的温情劝导,借一树千年紫荆的象征,巧妙化解了这起跨省纠纷。退款、道歉之外,容某苹更承诺无偿嫁接果树——这并非偶然温情,而是江永县司法局首创“紫荆花开”民俗调解机制的成功实践。它让东汉“田真叹荆”的千年“和合”智慧,在现代法治土壤中涅槃重生。

江永的创举,核心在于为朴素的乡土调解注入现代法治的刚性与灵魂。传统调解蕴含公平却常囿于约束乏力。“紫荆花开”民俗调解机制以法治为圭臬:调解员依法选任并受训,过程全程留痕,协议经司法所确认即具法律强制力。瑶寨火塘传承的“款约”,悄然融入《民法典》关于相邻权、财产权的精义;那杯象征情谊的“合拢酒”,更成为法定框架下权利确认的庄严仪式。法治并非取代民俗,而是为其确立边界、提供支撑,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机。

更深层看,江永模式为破解基层治理困境提供了“法理情”圆融贯通的示范路径。面对基层纠纷日益复杂、“案结事难了”的窘境,刚性司法或行政手段常显不足。江永方案将法律刚性框架与乡土“和为贵”的柔性力量熔铸一体:严守法律底线,同时巧妙激活熟人社会的“面子”机制与地方性共识,显著降低对抗成本。这种“法为筋骨、俗为血肉”的模式,精准契合民众“既要公平,也要和气”的深层诉求,使纠纷解决更高效彻底,社会修复更自然持久。它与“枫桥经验”共鸣,生动诠释了“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、治已病,更要抓前端、治未病”的治理智慧。

紫荆花影婆娑,昭示着法治中国在乡土生长的真谛:绝非僵硬的法条移植,而是法治精神与本土文化在实践中的创造性融合。江永瑶寨的火塘,映照的不仅是调解的温暖,更是法治扎根基层的缩影。它坚定昭示:当国家法律权威与乡土内生秩序有机统一,当刚性的法治理念借柔性在地化方式深入人心,当千年“和合”智慧在法治框架下重焕生机,和谐稳定的基石方能无比牢固——这源自基层实践的法治微光,终将凝聚成法治中国最坚实的基石!

我是九嶷山下的杨哥,法治思维,思虑法治!

责编:左爽

一审:杨友林

二审:伏志勇

三审:万朝晖

来源:湖南法治报

关于我们-商务合作-法律声明-联系我们
广告热线:0731-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:湘ICP备19000193号-3 版权所有: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《湖南法治报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